毫厘之间 见匠心
我对战友说:
从军经历让我明白,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,没有攀登不了的高峰。在部队里我们常说:“打仗攻山头,咬着牙也要把红旗插上去。”在工作岗位上也是如此。干好一件事不难,难的是坚持干好一件事。一丝不苟的坚持与执着,是部队带给我的宝贵财富,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一生。
皮肤黝黑,笑声爽朗,声音洪亮。初见全国劳动模范、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制造总厂总装分厂组装钳工、高级技师、退役军人刘杰,老大哥般亲和友善的热乎劲扑面而来。
“我一直在基层干,只想着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,能多干点就多干点,多为公司创造效益、为客户节省成本。”身着磨旧的工服,手戴一双发黑发亮的手套,刘杰朴素的言语让人心生敬意。
“这个5S标准是我带团队设计的。”“这个减震测量难题是我们解决的。”“从±15毫米到‘零公差’的误差率是我们实现的。”……嘈杂的车间里,刘杰的声音清晰有力,对形形色色的铁路养护设备如数家珍,“公司所有的老产品和95%的新产品我都参与了试制。”
圆梦军营 争当先锋
刘杰小时候,家附近有多个部队营区,嘹亮的军号声和铿锵的口号声伴随着他的整个童年。1990年,高中刚毕业的刘杰在老家足球比分泸州报名参军。“那时体检通过了,我特别兴奋,在火车上遇到6个小偷行窃,我大吼一声扑了上去,最后和乘警一起把他们制伏了。”回忆起当时的壮举,刘杰眼里闪着光,“事后,围观群众问我是什么人,我挺直了腰板回答我是当兵的!”
入伍不到两个月,刘杰就从300多名新兵中脱颖而出,担任副班长。服役期间,他的工作是引导飞机近距离低空飞行。由于飞行员驾驶时戴着氧气面罩,只能通过喉部发声,再加上强风和发动机的噪声,地面引导人员必须全神贯注才能辨别飞行员的指令。刘杰以惊人的专注力和专业素养守护着每一架飞机的安全起降,4年里从未出过差错,每年都被评为优秀士兵。
临危受命 勇担重任
1994年,刘杰退役后入职中国铁建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,从钳工学徒干起,每天早早到车间,经常加班加点。30余年来,他虚心好学、刻苦钻研,几乎把所有工种都钻研了一遍,成为集车、刨、焊、铣等技能于一身的全能型专家。
2013年寒冬,北疆铁路面临严峻考验:零下40摄氏度的极寒天气让积雪迅速凝固成冰,严重威胁铁路运输安全,但人工清雪效率极低。关键时刻,刘杰临危受命,承担起调试多功能轨道除雪车的重任。
在哈尔滨的试验场,刘杰带领团队开启了与严寒的“攻坚战”。为模拟北疆铁路积雪凝固状况,他们徒手搬运雪堆,一捧一捧铺就测试路段。寒风里,大家的双手冻得失去知觉,数次滑倒在地,却依旧咬牙坚持。经过多轮参数调试与性能优化,这台“除雪神器”最终以每小时40公里的作业速度成功完成轨道除雪测试。
交车当日恰逢刘杰40岁生日,他在车间坚守到次日凌晨4点。当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时,已错过了与家人团聚庆生的时光。这份付出换来了丰硕成果——除雪车成功投入使用后,北疆铁路再未因积雪而发生运输中断,该项目也凭借突破性技术荣获2018年中国“好设计”银奖。
精益求精 匠心筑梦
20年前,刘杰领衔组装一款车身长30米的道岔捣固车主车架,车架由6大部分组成,由于焊接构件会热胀冷缩,需要钳工预判各部件对接空隙的大小,留好缝隙。刘杰根据经验总结出“对焊预放量法”,实现了整个车架焊接尺寸“零公差”,远远低于国际通用的±15毫米公差标准。
在场进行技术指导的外方专家对这个中国工人赞叹不已,竖起大拇指说:“组装有难题,就找Mr. Liu!”
“工匠精神,就是不断挑战自我、超越自我。就像在部队时,我始终相信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。”如今,刘杰担任公司的香港铁路养护项目副经理。他设计工装和工法,改进香港铁路吸砟车组风机出口消音器、输送系统及吸口。经过改进,不仅实现整车降噪30分贝以及降尘,满足了香港城市建设环保要求,还将一个天窗作业量从18格提升至46格,提前3个月完成施工任务。
“带徒弟就像带兵。”深知团队协作的重要性,刘杰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徒弟们。徒弟余会兵说:“师傅身上那种不怕脏、不怕苦、遇事往前冲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们遇到困难不要推诿,要迎难而上!”
30年来,刘杰培养的85名徒弟中,已有4人成为高级工程师、5人获得高级技师资格。这支技术尖兵队伍,正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制造注入创新动力,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。
特约通讯员 宋海军